由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12日在北京举行。十年来,世界机器人大会见证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精彩发展历程,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和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8月2日,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机器人大会推动机器人产业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助力我国和全球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机器人产业实现四方面突破
徐晓兰表示,十年来,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引领盛会”“产业促进盛会”“应用推广盛会”“国际合作盛会”,推动机器人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成为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的推动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一是科技创新突破。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由十年前的严重依赖进口,到如今已形成丰富的自有产品谱系。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运动能力显著增强,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国产机器人可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稳定性、灵活性、连贯性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由十年前的简单肢体控制,到如今拥有了聪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灵活的“肢体”,用上了国产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此外,我国机器人标准工作体系初步构建,中试、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加速布局。
二是产业发展突破。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持续巩固。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0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3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北京、上海分别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浙江、安徽、四川、湖北等地均成立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力量,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机器人整机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企业配套发展,形成大中小协同、上下游联动的良好生态。自年初以来,随着人形机器人频频火爆出圈,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订单爆满,彰显了这一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
三是应用场景突破。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服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国产割草机器人、喷药机器人等农用机器人在全球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特种机器人在大科学工程、重大基础设施运维与深海探测、应急救援、矿山、民爆、电力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形成中美两强格局。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作为芯片、传感器、人工智能、机械、材料等诸多技术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边防海防、教育医疗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四是国际合作突破。大会为全球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提供碰撞思维、凝聚共识、贡献智慧的平台,积极助力机器人领域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大会的国际支持机构已从首届的12家增加到本届的28家,参会国际及港澳台嘉宾由首届的10余位增加到本届的80余位。今年,有300人海外团组参会观展,新加坡、东盟、尼泊尔、喀麦隆等团组将发布机器人应用场景和合作需求。世界机器人大赛将有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的6000余支赛队10000余名精英赛手同台竞技。由中国电子学会牵头发起成立的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已吸纳35家会员单位,覆盖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三大作用
世界机器人大会如何助力全球机器人产业和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徐晓兰认为,大会十年来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发挥了三个重要作用。
一是大会成为全球机器人发展的“风向标”。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机器人已成产业发展显著趋势的当下,学会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努力将大会打造成全球机器人领域创新引领、产业推动平台。十年来,世界机器人大会累计召开200余场论坛,邀请2200余位专家做主旨报告,吸引近170万人次现场参会、2亿多人次在线观看学习、1400余家企业参展,发布《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等数十项成果及近千款新品。为全球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广大科技工作者打开一扇了解国际科技动向、洞察产业发展趋势的“窗口”,对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创新步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大会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十年来,大会围绕应用场景、投融资对接、产教融合、新品发布、项目路演等主题,深挖场景需求,对接上下游链条,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由2020年的662.3万套增长至2025年的1051.9万套。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行星滚珠丝杠等核心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性、灵巧性等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产业规模将实现爆发式增长。今年,新加坡、东盟、尼泊尔、喀麦隆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慕名参会,发布机器人应用场景需求和合作需求,有力推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三是大会成为深化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大会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国际支持机构从首届的12家增加到本届的28家,包括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欧洲机器人协会等。参会国际及港澳台嘉宾由首届的10余位增加到本届的80余位。今年世界机器人大赛将有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的1万余名精英赛手同台竞技。此外,由中国电子学会发起成立的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会员已覆盖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5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