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隐署:提防AI诈骗 慎用聊天机械人
2025-08-02 21:01:38  大公网   [查看原文]

图:“AI安全‘智’重要: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私隐新挑战”专题讲座昨日举行。

【大公报讯】记者郭如佳报道:近日有骗徒运用人工智能深伪技术制作诈骗影片,假扮官员或名人,诱骗市民投资。人工智能普及,风险随之而来,骗案层出不穷。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私隐新挑战,怎样保障个人资料呢?昨日,香港新闻博览馆举办“AI安全‘智’重要: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私隐新挑战”专题讲座,邀请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钟丽玲作为演讲嘉宾。

钟丽玲解释,人工智能系统储存大量用户对话的资料,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有聊天机械人曾发生严重的资料外洩事故,洩露了部分用户过往对话的标题、用户的姓名、电邮地址和信用卡号码的最后四位数字。

企业须订AI指引 减资料外洩风险

钟丽玲建议,市民在登记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械人时,要先细阅私隐政策、使用条款及其他有关处理资料的政策,慎防假冒的应用程式及钓鱼网站。与系统对话时不要分享自己及他人的个人资料,亦要定时删除聊天纪录中不需要保留的对话。学生使用时老师及家长也应从旁指导,减少资讯外洩的风险。

此外,企业要清晰订立雇员使用人工智能的指引,指明雇员可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式,以及处理的工作范畴及活动,例如:草拟、总结资讯、生成图像或影片,以及核实人工智能提供的内容是否准确。

私隐专员公署今年2月至5月期间审查60间本地机构使用人工智能对个人资料私隐的影响。当中有24间机构会透过人工智能系统收集或使用个人资料,大部分在实施系统前会进行测试及制定资料外洩事故的应变计划。循查过程中,公署未有发现违反《私隐条例》的情况。

被问到近日有人在个人电脑利用深伪技术,将多名女性的照片制成多张色情图片,是否需要修改相关法例,钟丽玲表示案件涉及个人资料私隐,公署正进行刑事调查,提醒市民不要以身试法,“有图未必有真相,市民接收图片及影片时要作事实查核,以免蒙受损失”。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