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亮证女”舆情发酵:为何教训难阻重蹈覆辙?
2025-08-02 12:33:13  红网   [查看原文]

□张川(吉首大学)

8月1日,广西防城港市公安局边境管理支队发布情况通报:8月1日上午,有网民及媒体发布视频称“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公安机关已密切关注有关情况,现已成立工作组展开调查,感谢舆论和公众对我们执勤执法工作的监督。

此事在网络舆论场可谓一片哗然,多家主流媒体接连发表评论文章表达观点态度。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一是“奔驰亮证女”到底是谁?二是公权力滥用问题。

如同众多媒体评论文章所批评的那样,公众对于公权力的滥用是失望至极的,“亮证”“上门要求删视频并道歉”“视情况公布”,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公众质疑不仅没被消除,反而导致了舆情高热不退。

然而,除此之外,一个更值得深思的现实命题浮出水面:类似突破规则边界,触碰公众信任红线的事件并非孤例,过往的教训也犹在耳侧,为何总是难以挡住重蹈覆辙的脚步?是制度约束的罅缝尚未填满,还是权力运行中的敬畏之心始终缺位?这背后,恐怕藏着更深层的治理课题与规则意识的集体拷问。

显然,用“个人素质问题”这一浅表层的归因,根本无法回应这类既关乎制度深层建构,又触及权力运行伦理的宏大命题。换句话说,“奔驰女”素质再差,如果承受着相应的约束震慑压力,也不会轻易将一件小事发酵成如今这步田地。

这也就是说,必须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清晰可感的规则红线划定权力边界,用刚性有效的监督机制压缩权力滥用空间,而不是用“提高觉悟”“加强自律”这类抽象的概念去左右具体的权力运行。毋庸讳言,制度的防线若能筑牢,个体的失范才难以突破公众信任的底线。

还应看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快速有效反应机制是让公权力运用者长教训的另一关键。在此事件中,涉事网友已经是堪称教科书般的处理方式了,首先没有与“奔驰女”发生肢体冲突,也没有被展示的“证件”吓退。而是通过制度框架去维权,向警方和12345热线投诉了这件事。但遗憾的是,这种框架式的处理却得到了非框架式的回应,也就是后面出现的“上门要求删除视频”。

这也就意味着,个别地方的投诉维权渠道还没有真正贯彻“依规回应、依法处置”的原则,制度设计的初衷与实际运行效果出现了错位。换言之,本应成为公众权利后盾的渠道,反而因权力的任性介入,变成了让维权者陷入被动的环节,这种机制性的“失守”,比个体行为失当更值得警惕。

也因此,必须建立更完善更有效的投诉举报渠道,让民众有苦可诉、有屈可讲,更要让诉求得到依法依规的正视与处理,让每一次维权都能在制度框架内获得明确回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筑牢公众对权力运行的信任基石,从机制层面避免“教训重演”的困局,让那些试图滥用公权力者狠狠记住历史教训,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可以想见,“奔驰亮证女”必将会为她的任性蛮横付出应有的代价。可是,未来她能否成为别人的前车之鉴,也仍未可知。倘若制度的篱笆未能扎得更紧,权力运行的监督未能落到实处,类似的“亮证”傲慢、权力越界或许仍会以不同面目上演。毕竟,仅凭个体的教训警示他人,远不如靠机制的刚性约束住权力更可靠。

当权力失去敬畏,规则沦为摆设,个体的失范便可能成为制度漏洞下的必然,而这种“明知故犯”的路径依赖和特权思维,也是社会治理进程中亟待破除的沉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