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围绕“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主题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大会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聚焦AI技术产品首发首展、赋能千行百业与走进千家万户以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关键话题,全面展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汇聚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智慧与创新力量,更彰显了中国引领全球AI治理新秩序的大国气魄、大国担当。
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大会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呼吁各方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营造多元开放创新生态、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13个方面采取具体行动,为协力推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凝聚了共识。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创新合作,深化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合作,同各国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强企业和人才交流,加大开源开放力度,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硕果,为人工智能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实现人工智能普惠发展的中国担当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新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更应当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尚未从中受益。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世界仍有26亿人无法接入互联网,约占全球人口的1/3,全球面临智能鸿沟和数据鸿沟叠加扩大的风险。
如何充分用好人工智能发展的已有成果,将实验室里的参数转化为普及普惠的福祉,是关乎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命题。只有让更多国家和群体真正接触、应用人工智能并从中受益,才能最大程度释放人工智能在赋能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全球挑战等方面的潜力。从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2024年9月中方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再到本次大会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一系列在人工智能领域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是中方响应全球南方呼声、助力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中方坚持开放共享、智能平权,让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球、真正造福全人类的大国担当。
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中国方案
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在人工智能内生安全风险中,存在模型算法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风险;在人工智能应用安全风险中,存在网络域安全、现实域安全、认知域安全、伦理域安全等方面风险……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所掌控。随着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复杂交织的安全威胁,如何在安全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亟需进一步凝聚共识。对此,中方将开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纳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提出及时开展人工智能风险研判、探索分类分级管理、完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等6方面具体措施,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必将在“同球共济”的愿景中,奔向造福人类的星辰大海。中方将同各方一道,遵循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目标和原则基础,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协力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持续推动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规则,为所有人创造包容、开放、可持续、公平、安全和可靠的数字和智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