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争议难定胜负:中美AI竞赛的多维较量
2025-08-20 01:49:32  今日头条   [查看原文]

近期,美国《财富》杂志发表文章《美国电网太弱了,中美AI竞赛可能已经结束》,引发广泛讨论。文章指出,美国日益老化的电网和激增的AI数据中心用电需求之间矛盾尖锐,或将拖累其AI发展。这一观点虽有警示意义,但若仅以“缺电”断言美国AI落败,未免过于简单化。

不可否认,美国电网确实存在结构性问题。据统计,全美70%的输电线路和变压器已运行超25年,关键设备交付周期长达两年半以上,核电与燃气发电项目普遍超支、延期。与此同时,AI数据中心用电量快速攀升,2023年已占全美总用电量约5%,高盛预测2025至2030年全球需投入6.7万亿美元扩容电力系统,远超“星际之门”计划预算。供需失衡之下,PJM电网容量拍卖价一年内暴涨超20倍,从28.92美元飙至329.17美元/MW-日,足见电力资源争夺之激烈。

然而,美国作为资本主导的国家,其电力分配机制并非按“需”而是按“价”。数据中心等高支付能力用户可通过溢价获得稳定供电,而居民与制造业则承担电价上涨压力。这种“谁出钱多谁用电”的拍卖制度,短期内能保障AI产业电力供给,但也加剧社会成本与通胀压力。弗吉尼亚等数据中心密集区电价三年涨30%,未来或再涨25%,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难言可持续。

相比之下,中国在电力基建与能源结构优化上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东数西算”战略,将算力布局与西部风光资源结合,实现“绿电直连”。例如山西大同集群依托超900万千瓦风光装机,绿电替代率达38.74%。特高压输电技术支撑2000公里以上高效输电,配合智能电网与液冷技术,数据中心PUE普遍低于1.2,远优于美国水平。政策层面,中国明确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80%,并通过绿证交易、补贴等机制推动低碳转型。

但决定AI竞赛胜负的,远不止电力一项。美国仍在基础理论(如Transformer)、高端芯片(如NVIDIA H100)、EDA工具、光刻机等核心环节保持垄断地位。其风投规模占全球66%,顶尖企业科研效率高出中国15%。尽管中国AI人才总量接近美国,但高校与企业间流动率不足15%,远低于美国的37%。70%的大模型仍依赖美国芯片,软件生态壁垒尚未突破。

更需注意的是,AI竞争已延伸至地缘与规则层面。美国推动“AI外交”,联合盟友构建技术联盟;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输出算力基建,扩大开源影响力。量子计算、生物智能等前沿领域胜负未分,AI伦理与数据治理规则之争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所谓“电力充足”本就是伪命题。电力难以大规模储存,各国均按经济性平衡供需,高峰时段限电实属常态。四川曾因干旱导致缺电,欧美风电过剩时甚至出现“负电价”,皆因电力本质是成本问题,而非绝对供给问题。资本不会为“充足”盲目投资,电厂建设始终滞后于需求增长。

特朗普近期宣布以紧急状态加速AI电厂审批,重启煤电与核电,正是应对未来用电压力的现实选择。这反映美国虽重环保,但在战略竞争面前,仍会优先保障关键产业能源安全。

综上所述,美国电网确有短板,AI用电压力日益凸显,但其资本机制与技术壁垒仍具韧性。中国在基建与绿色能源方面领先,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真正的AI竞赛,是体系化能力的比拼,而非单一要素的胜负。电力重要,但决定高度的,终究是创新生态、人才流动与全球规则主导权。这场竞赛,远未到盖棺定论之时。

内容提及地域:山西省、四川省

IP属地:浙江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