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AI医生”,也是背着旧药箱的新一代“赤脚军”
2025-08-05 09:15:01  网易   [查看原文]

在江西共青城泽泉乡,有一位刚满20来岁的姑娘,每天背着药箱穿行在田间地头。不是旅游博主,也不是网红体验官,她是村里新一代的“赤脚医生”——00后村医吴静怡。药箱一传三代,守护的初心没变她接手的,不是普通的工具箱,而是一个用了50年的旧药箱。这是她爷爷——那位当年背着它走家串户的老人,留下最朴实的“行医遗产”。如今,药箱传到了第三代,她面对的村民有1760多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就超过200人。他们中很多人不识字,记不清吃药时间,眼角的皱纹里写满了岁月的健康隐忧。但吴静怡没有被难住,她像爷爷一样耐心,但也多了“新点子”。“太阳贴”“月亮贴”:年轻人把问诊做成了“创意课”为了让不识字的老年人按时吃药,她想了个妙招:在药盒上画上太阳和月亮。"太阳=早上吃,月亮=晚上吃,办法土,但真管用。"这一年,她完成了2000多次问诊,手上的药箱从不空着,但她的心里却越来越踏实。"医生最重要的,不是会开多少药,而是要听得懂乡音、看得懂习惯、解得开那点小倔强。”AI来了,帮她看得更远更细吴静怡也不怕新鲜事物。她用起了医疗AI工具。不仅能帮她自动录入病历、生成健康建议,还大大节省了时间。文书工作变轻松,她就能把更多精力留给村民。AI问诊枕还帮她完成272种常见病诊断,看起来简单,但在资源有限的基层,真不是小事。最感人的,是AI也能“学”方言了。“吃了冇?”“歇下子。”听着这些来自语音提示里的熟悉乡音,村里的老人也不再对“机器”发怵。一颗心两个脚,走出新乡村医疗路用AI,不是为了替代谁,而是为了让国医精神真正落地。她没跟风、也不盲从高科技,反而把AI用成了“普通话+乡音的桥梁”。她推行“健康三化”,听起来大气,做起来却特别接地气。知识通俗化:用江西话讲糖尿病、高血压,让老人不再似懂非懂;习惯日常化:拿“少放盐,多走两步”做口号,改变生活方式;就医科学化:让村民不再“怕看病”,也不“拖着等严重”。她说:“咱们这条件不如城里,但健康也不能打折扣。”从药箱到AI屏,技术也要听得懂“乡愁”困难当然也有。有些方言AI听不懂,回应慢、识别错。一个病情急的孩子如果用AI输入“脸色发黑”但被理解成了“心情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网络信号不稳、老年人操作难也被AI遇上了“绊子”。用得好的村医,AI 能助一臂之力;可基层医生的作用,AI始终无法替代。未来,她说,关键是:AI作为一个工具,“要学会下乡长大”,听懂大家的口音,也看懂村民的生活。网友热议 | 这样的村医,值得被看见这个故事被发到网上后,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有人感动、有人共鸣,也有人想起了自己家乡的“那个医生”。这样的声音,其实是对“乡村医疗+技术创新”最朴素、也最真诚的肯定——因为技术不是冰冷的炫技,而是帮人多一点安心,少一点苦等。年轻的她,给乡村医疗带来更多可能00后的她,没有选择去城市的医院上班,却回到家乡,扛得起爷爷的旧药箱,在键盘上敲得了AI病历。她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赤脚医生”——一边脚踩泥土,一边屏上写方。她在问诊室里忙碌,也在田埂上疾走;她尊重祖辈的经验,也拥抱数字的新规——她的理想不大,就是希望自己负责的每一张健康档案里,都写着安心。你说她年轻,但她拯救的是一个村庄最脆弱的时间。你说她用AI像城里人,但她问诊的语气里,还留着田埂下的热气。在乡村也好,在县城也罢,只要还有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回来,药箱不会老,AI也会生长——为孩子们说明天,为老人守晚年。这才是,中国最温暖的村医故事。来源丨江南都市报、星视频、微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

内容提及地域:河南省、江西省、九江市、新乡市、共青城市

IP属地:湖南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