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张佳兴)“钢铁行业将以‘AI+智能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转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生产力重塑。”8月18日,“AI+钢铁”技术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表示,钢铁产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拥有庞大的产业规模、深厚的应用积淀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最佳实践场。
当前,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应用前景广阔,已在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本次活动旨在汇聚行业智慧,共建技术标准体系,共享数字变革红利,为全球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贡献“中国方案”和“东方范式”。
发布会上,专家学者围绕“AI+钢铁”探讨前沿技术、分享创新成果。“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穿透钢铁生产流程的‘黑箱’,贯通数据孤岛,破解资源调度困局,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认为,“AI+钢铁”的发展将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同时,跨企业、跨行业的AI生态系统构建也将成为趋势,促进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服务商等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表示,钢铁产业是国家工业脊梁,AI是创新引擎,两者深度融合是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必由之路。东大百年深耕冶金、信息“双强”学科,率先提出破解钢铁生产“黑箱”的“人机混合智能”模式,实现全流程在线高保真预测,技术已在多家钢企落地。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在《开展“AI+钢铁”行动加速钢铁行业中国式现代化》报告中介绍了开展“AI+钢铁”行动的重要性,并对2025-2035全流程一体化新一代“AI+钢铁”行动规划提出建议。
王国栋表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钢铁工业作为大型复杂流程工业,全流程各工序均为“黑箱”,必须发挥我国钢铁材料领域和AI领域专家的优势,将近年发展的新一代AI技术与钢铁行业实体经济深度结合,充分利用钢铁行业丰富的大数据、钢铁领域专家的理论与经验,以及信息领域先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数据密集—智能涌现—人机协同”的三元认知方法论,建立人机混合人工智能体,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向钢铁行业赋能,实现行业自主无人控制。
活动现场,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兵、东北大学储满生教授、东北大学刘书超教授、东北大学孙杰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王刚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AI+钢铁”助力绿色高效发展进行了专题演讲。
宝信软件与东北大学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将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联合开发、共求发展”为原则,深化双方在科技项目攻关、人才培养、重大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共同为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本次活动由东北大学联合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共同策划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