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王女士又一次在深夜被电话惊醒。“您家孩子需要英语辅导吗?”电话那头传来的甜美声音让她愤怒地挂断电话——这已是本周数不清第多少个骚扰电话10。令她震惊的是,这次与以往不同,她足足对话三分钟后才惊觉对方并非真人,而是AI机器人。
“现在的AI推销员实在太像真人了,”王女士无奈道10。与此同时,在工信部最新通报中,2025年第二季度依法关停的违规语音专线达3365条,清理网络违规外呼软硬件推广信息29万条1。
01 “暴力营销”产业链,AI外呼的灰暗地带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AI外呼机器人产业的灰色链条,将智优擎等公司推上风口浪尖。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监管部门迅速行动,这一隐秘产业链仍在暗处运转。
在淘宝、小红书等平台,“AI外呼系统”、“电销机器人”等关键词下,
仍有超百家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有商家公然宣称:“智能机器人支持24小时无休,日均拨打2000通电话,接通率超15%。”
更触目惊心的是数据交易黑幕。某公司工作人员透露:“通过快手电商平台可以调取3-27日内购买特定商品的用户信息,价格4-5元/条。”考虑到
快手电商月活跃买家达1.43亿
,这意味着超1亿用户面临信息泄露风险2。
在价格方面,AI外呼系统按分钟计费,单价平均约0.12元/分钟,未接通不计费。加上3000-5000元年费,企业就能获得一个不知疲倦的电销“员工”。
02 技术滥用,监管与规避的猫鼠游戏
AI外呼机器人乱象背后,是技术迭代与监管滞后的博弈。
语音合成技术已实现真人录音合成,声音逼真度超98%
,部分系统甚至支持方言和情绪模拟2。
为规避监管,这些公司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虚拟运营商提供的未实名“小号”(170/171号段)和动态IP技术,轻松绕过监管部门的高频呼叫监测。在话术设计上,预设200余个触发关键词,一旦用户提及“价格”,机器人立即切换促销话术;若用户表露不满,则自动终止通话。
“打显”技术更让人防不胜防——系统会根据被叫号码属地自动匹配当地号码,让用户误以为是本地来电。这种精心设计的伪装,使得普通用户几乎无法辨别来电真伪。
03 生活被入侵,普通人的无奈抗争
2024年,王宁(化名)在某网贷平台申请5000元贷款后,噩梦开始了。一周后,他
日均接到8-10通自称“银行客服”的电话
,高峰时段每小时2-3通2。对方能准确说出他的姓名、身份证号、贷款金额,甚至询问“您近期有购车计划吗?”
“这些电话骚扰真让人不堪其苦,”王宁向记者诉苦,手机运营商的骚扰拦截功能形同虚设,他甚至因骚扰电话影响工作而被公司警告。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非应邀商业电子信息用户投诉中,涉及
金融类投诉占比高达77.7%
,成为骚扰电话的重灾区。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4年AI骚扰电话投诉量同比增长230%,涉及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04 技术双刃剑,外呼系统的光明面
在骚扰电话的另一面,AI外呼技术正在多个民生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在江西南昌昌北供电公司,智能话务平台正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以前要一周完成的人工催费工作量,现在只需一天就能干完。”供电服务网格员徐金秋对新系统赞不绝口。
数据显示,该平台每月催费外呼量达500余万通,接通率超60%,外呼后24小时内客户缴费成功率达到65%。在安徽祁门县闪里中心供电所,智能语音催费平台上线后,月度电费回收率从不到50%跃升至80%。
在金融领域,智能催收外呼系统同样成效显著。某金融公司引入系统后,
每月还款率提升15%,催收效率提高30%
。技术提供商的数据显示,1个智能外呼机器人可替代5-10个外呼人员,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05 治理之路,法律与技术协同破局
面对AI外呼机器人的泛滥,深圳一位法律界人士指出:“电话营销需要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广告推送及消费者权益相关法规。若存在非法获取信息、过度骚扰等行为,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治理路径需多管齐下。在技术层面,运营商可通过AI分析通话特征(如高频呼叫、关键词触发),实时阻断骚扰电话。在系统设计上,如江西电力的智能话务平台,能自动识别不喜智能语音的用户,主动切换人工沟通。
法律界定亟待明确。
现有法律对“骚扰电话”定义模糊
,用户每日接到的营销来电往往来自多个不同企业,形成叠加干扰效应2。多位用户呼吁完善法规,要求企业需取得用户“明示同意”方可拨打营销电话,并将单日拨打次数、用户投诉率等纳入违法判定标准。
“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必须露头就打、绝不姑息。”工信部在315晚会后的表态掷地有声。这需要监管部门、企业与用户的共同努力,方能守护数字时代的生活安宁。
#外呼系统选择#
#金晨带你玩转三星AI#
#AI智囊#
#IT那些事#
#融资租赁#
内容提及地域:安徽省、广东省、北京市、江西省、深圳市、南昌市、北京市、黄山市、上饶市、祁门县、广信区
IP属地: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