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摄影 吴聃“保护旗舰物种,就是保护整片森林;保护旗舰物种,能带动一大批濒危物种的共同存续。”8月19日,在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论坛上,来自多个国家公园、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旗舰物种的保护展开了深度对话。随着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维系生物多样性、守护“国宝”种群的关键支撑。
专家就旗舰物种的保护展开了深度对话突破瓶颈,“定制化”系统守护多样生态当前,国家公园的物种与生态监测工作面临着覆盖广度与数据深度的双重挑战。尽管国家公园已经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对东北虎豹、雪豹、亚洲象等物种实现动态追踪,但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调查对象不全面,调查多集中于物种上,而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与遗迹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并且物种空间分布、种群规模等关键数据仍不清晰。另一方面,海量监测数据与实际管理需求之间,尚未实现高效衔接,调查结果对国家公园规划管理的支撑仍然不够。为破解这一难题,各国家公园纷纷依托创新技术,量身打造“定制化”监测方案。地形复杂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引入四足机器人。这些“钢铁护卫”可灵活穿越密林、攀越崖壁,深入人类无法抵达的区域。搭载的红外热成像、声学等传感设备,能24小时不间断采集大熊猫活动踪迹及栖息环境数据,实现高精度、无死角的全域监测。
旗舰物种保护的技术创新而在辽阔高寒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新技术则体现在高空凝视上。新一代监测系统将高性能红外相机架设于15米高塔上,探测范围可辐射15公里。更为关键的是,监测相机特别设置了自动巡检任务、自动除雪除雾,确保了极端气候下稳定运行。在论坛现场,被多次提及的另一大技术瓶颈是物种精准识别。武汉大学教授眭海刚指出,现行激光雷达技术难以实现复杂林下环境的遮蔽目标探测,硬件灵敏度不足,仅5%能穿透至林下。加之林下目标点云空间稀疏且不规则,检测目标与背景混淆,目标识别会异常困难。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深有感触,他研究灵长类动物20多年,直言猴群多、数量多,个体相似性高,个体识别难度很大。目前,无人机集群与新型传感器技术的结合已展现出巨大潜力,在低郁闭度、中郁闭度和部分高郁闭度的林下发现动物痕迹。李保国表示,利用无人机,一次飞行即可为每只猴子拍摄20余张照片用于个体识别,同时还能跟踪、巡检运动中的动物,从而实现自动化与智慧化的管理。
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论坛现场人工智能助力,“人防+技防”构建保护新模式除监测识别之外,如何缓解日益频繁的人兽冲突,也成为论坛热议的焦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利民阐述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巨大潜力。他指出,每个国家公园每分钟都有海量数据汇入数据库,而AI能够从中自动提取关键的物候、物种行为等信息,精准研判旗舰物种及其食物链的动态变化,从而在人兽冲突发生前实现早期预警和干预,化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AI技术不仅在预警阶段发挥作用,更能在冲突发生时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今年5月,吉林省珲春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就曾收到一条智能预警:一只东北虎正在逼近官道沟村,距离仅4.14公里。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该虎的特征、历史行为模式,结合AI算法预测其行动轨迹,工作人员得以迅速组织村民疏散。最终,在无人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老虎自行离去,一场潜在冲突成功化解。据悉,该预警系统每年发出此类预警达数千次,已有超过70只虎豹的行踪被有效记录和管理。然而,技术并非万能。专家强调,解决人兽冲突必须坚持“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屹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人熊冲突为例,介绍当前正在探索构建“技防+物防+人防”的多维共治模式。他指出:“在技术措施之外,必须充分考虑地方对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维护能力,建设一个多元共治、信息共知共享的智慧化管理体系。”
旗舰物种保护的技术创新目前,该模式在雪豹保护中已初见成效,其红外相机网格依靠当地牧民布设维护,目前已有400余名牧民成为保护主体,为科学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在科技助力与多方努力下,国家公园旗舰物种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增长至约1900只,东北虎、东北豹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数年间,也分别由27只和42只增长至70只和80只左右。一度濒临灭绝的海南长臂猿,更是从40年前的不足10只、2个群体,恢复至7群共42只,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范例。【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