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炫技、非遗圈粉,外媒记者称赞“南京蛮摆滴!”
2025-08-20 01:28:28  现代快报网   [查看原文]

8月18日至22日,由省政府新闻办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的“‘新’动江苏——2025外媒看江苏”采风活动先后走进南京、无锡、盐城、连云港,来自日本、韩国、巴西、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家媒体记者,通过镜头和笔触,记录江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果,沉浸式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18日,采风活动首站走进南京,外媒记者深入雨花台、栖霞、秦淮三区,感受南京的“新”动时刻。他们在科技前沿与文化深处穿梭,探访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遗场馆,感知这座城市的“创新脉搏”与“人文温度”,沉浸式体验这座古都科技的硬核创新与文化的柔软力量交融。

“夏起夏起!”“我在。”坐落于南京雨花台区软件谷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中心,向外媒记者展示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机器人服务,比如家庭生活场景、商务接待场景等。具身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体,能够实现更智能、更灵活的操作和交互。现场,外媒记者和通用人形机器人“夏起”互动,对具有仿人面孔、拥有上百种表情的人形机器人“夏澜”,忍不住好奇上前抚摸。“我们自研的情商模型,以及在‘眼球追踪’和‘口型一致’等仿生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夏澜可以有更细腻的情感呈现,实现与人类进行有温度的交互。”华夏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鹏介绍。

据悉,在南京软件谷核心区,有一座“人工智能生态街区”,有328家AI相关企业,5万名人工智能从业人员,正在描绘南京AI产业生态新图景。“这是一款自带六块‘机甲腹肌’的大力士防爆机器人,已经在工厂真实场景中‘实习打工’,未来有望真正替代人类干脏活、苦活甚至危险的活。”这家同样位于雨花台区的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向外媒记者、编辑展示了在特种应急、工业运维、民用安全等场景下的机器人产品。“我们的产品得到了石油、化工、矿山、发电等领域各大企业的订单认可。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已投运的特种智能运维机器人已超5000台,总交付量位居全球第一。”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助理刘旦复说。

南京雨花台区的机器人企业,令《中印对话》编辑德温德尔·库马尔印象深刻。他表示,这些企业通过应用AI等技术训练机器人,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且易于操控。“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到江苏,特别是南京,正在成为一个汇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港口。这里不仅文化丰厚,还拥有澎湃的科创动能。”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荷兰籍专家、汉学家潘妧纱已经不是第一次到江苏采风了,她说,虽然南京以历史文化著名,但伴随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每次来访都能发现新变化。“过去五到十年间,江苏省的机器人产业突飞猛进,特别是伴随着AI技术的兴起和惊人发展。我们在参观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不得不说,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一种机器人被用于采矿、海上石油平台等危险场景,这意味着人类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作业,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展。”

下午,一行人参访了位于南京栖霞区的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诺唯赞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依托于自主建立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先后进入生命科学、体外诊断、生物医药、动物保健等业务领域,是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

“我对诺唯赞的研发体系和全球化布局十分感兴趣,”巴西“观中国”高级研究员、编辑石昊表示。在这次参访中,他特别关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及国际市场的发展,“让我惊喜的是他们计划将业务延伸至巴西市场。”令石昊印象深刻的是,此次参访能够实地考察实验室。“通常我们只是听取介绍或观看视频,但这次我们真切地看到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非常难得。”作为首次到访南京的记者,他对这座融合历史底蕴与科技活力的城市赞不绝口:“这里商业繁荣,AI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和工业领域也充满活力,我一定会常来。”

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是由清华大学与南京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4月合作共建。在这里,外媒记者详细了解了AI在政务、交通、司法等多行业的应用场景。据了解,图灵院目前已完成科研立项52项,科研经费预算超亿元,已获得46项软件著作权,申请59项发明专利。

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图灵院孵化了诸多科技创新企业,不断播种创新的种子。比如,清图数据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高科技公司,他们在基于知识的分享(Knowledge-Based Sharing)理念的引领下,专注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在企业级的高效落地,成为助力企业升级的“智慧大脑”。

现场,外媒记者还体验了图灵深视的AI鉴定服务,短短一分钟便可识别商品的真伪。韩国《世界日报》记者李雨重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听说清华大学的“姚班”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的摇篮,实地探访这样的人工智能发展基地,让他看到了前沿技术如何真正落地生根。

“南京蛮摆滴!”“不得了,真莱斯!”当夜幕降临,老城南的烟火气与文化韵味成为此行的“温柔收尾”。外媒记者和编辑漫步夫子庙,在秦淮非遗馆内体验非遗剪纸,欣赏南京白局,在灯笼摇曳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南京规划有序、干净整洁,远超预期!”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首席记者阿斯加尔的赞叹道出众人心声。他也非常期待接下来的行程,希望通过参观不同的企业和城市,深入了解江苏、解码江苏,从而探寻这个经济大省的发展密码。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王新月 杜雪迎 龙秋利 卢河燕 徐苏宁/文 顾闻 马晶晶/摄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