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俊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AI强势崛起并日益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技术,从医疗影像辅助诊断到工业智能化生产体系,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然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重大技术革新在释放生产力的同时,亦常常伴随着矛盾与伦理争议。本文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统剖析AI带来的双重效应,以期为科技与社会的协同发展提供学理思考。
AI的积极效应
推动生产力跃迁。在工业生产领域,AI堪称提升生产力的强大引擎。以汽车制造业为例,AI驱动的自动化生产线构建起高效生产网络。在复杂装配环节,机器人依靠先进视觉识别与精准运动控制技术,高速精准安装零部件,减少人为误差,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缩短生产周期。权威数据显示,引入AI自动化生产线的汽车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5%,成本降低22%。此外,AI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学习算法,可以实现机器设备实时监测,构建故障预测模型,提前发现隐患并安排维护,避免设备停机导致的生产中断,保障生产连续性与高效性,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革新医疗健康范式。AI正在为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在疾病诊断方面,其图像识别技术至关重要。针对X光、CT等影像,AI算法能快速精准扫描细节,捕捉异常特征。如肺癌早期筛查,经临床验证,AI辅助诊断系统准确率超92%,大幅提升早期诊断率,为患者争取治疗时机,显著改善生命质量。此外,AI通过整合海量医疗数据,深入挖掘疾病发展规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医疗方案,实现精准治疗,提升疗效并降低医疗成本约23.6%。
优化日常生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AI悄然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智能家居系统借助AI技术,将灯光、空调、窗帘、家电等设备连接,实现智能化控制。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即可轻松调控设备。在智能出行领域,AI导航系统整合实时交通、历史路况及用户偏好数据,运用算法规划最优路线,避开拥堵。某出行平台数据显示,使用AI导航后,用户每次出行平均可节省 15~20 分钟。共享出行平台利用AI算法匹配车辆与乘客,提高出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与空驶里程,助力节能减排。
AI面临的挑战
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未来 5~10年,全球约25%基础性岗位可能因AI消失,短期内加剧结构性失业。但长远看,AI淘汰旧岗位的同时,催生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新兴职业。不过,失业人员向新兴岗位转型面临培训资源不足、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技能提升困难等问题,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合力解决。同时,AI算法偏见问题突出,数据来源偏差会导致决策时对部分群体产生不公平歧视。在招聘中,AI招聘系统可能因性别、种族偏见拒绝优秀候选人;贷款审批时,AI算法可能对特定地区或职业申请人设过高门槛,违背公平公正原则而引发争议。如何平衡算法公平性与高效性、实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AI系统高效运行依赖海量数据,可能危及用户隐私安全。AI易被恶意用于网络攻击,如虚假信息诈骗、网络钓鱼,加剧网络安全风险,危及社会稳定与个人财产安全。不过 AI技术也能用于隐私防护,如数据加密、入侵检测。如何发挥AI积极作用、防止其被滥用风险,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AI发展的辩证路径
积极把握机遇,稳健促进发展。面对AI技术的蓬勃发展,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一方面,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搭建产学研平台,吸引顶尖AI人才,推动AI在多领域深度融合创新,挖掘其提升生产力、改善生活的潜力。如在环保领域,AI可实时精准监测环境指标、定位污染源并制定治理方案,提升治理效率;在教育领域,AI辅助教学系统能依据学生特征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提升教育质量与公平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开展跨国科研项目等共享成果与经验,汇聚全球智慧推动AI产业协同发展,造福全人类。在追求技术创新时,也需警惕过度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视适用性和社会影响,确保AI发展符合人类整体利益与长远目标。
理性应对挑战,规范有序发展。在就业方面,政府应加大职业培训投入,整合资源构建技能培训体系,依市场与行业趋势开设AI新兴职业课程,如数据标注员、算法测试员等,为失业者提供技能提升渠道,助力其向新兴产业转型。同时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创造更多AI岗位,形成技术创新带动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在隐私安全保护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各环节法律责任,加强监管与违法惩处力度;推动利用研发加密、匿名化、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技术保障用户隐私安全。在制定与实施应对措施时,应避免因过度规范而阻碍AI技术创新,要在规范与发展间寻求动态平衡。
AI技术的演进本质上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其中既蕴含着历史机遇,也潜藏着系统性风险。唯有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配合,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元共治格局,方能实现AI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