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鱼
近期,多地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大倒苦水,称在KTV唱歌时,发现原本的 MV被替换成了AI生成的视频,被迫在包厢看了几个小时的“AI发癫”,这一话题也很快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据网友反映,这些AI生成的MV视频画面生硬、人物表情诡异、动作重复,而且内容和歌曲完全无关。KTV里的MV本来是为消费者提供“氛围感”的,优秀的 MV 能够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增强歌曲的情感表达,让唱歌者更容易沉浸在歌曲的氛围中,但现在这些非常“抽象”的AI生成MV让不少网友直言“已失去唱歌的欲望”。
KTV为什么选择用AI生成MV?一个重要的原因是KTV行业整体的不景气。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唱歌的首选已经不再是去KTV,线上K歌软件、短视频等更为方便的娱乐方式不断涌现,对KTV行业带来的冲击有目共睹。
近年来,不少KTV知名品牌陆续关店、线下门店减少,还有一些KTV品牌也逐渐转型为“无人自助”。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间,国内有7万家KTV门店关闭,目前仅3.94万家存续。《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KTV整体客流量下降超过70%。
另外一方面,随着版权意识的提升和版权法规的严格执行,正版MV 的使用成本不断上升,这对于 KTV 经营者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成本低廉的AI生成视频就成为时下不少 KTV 的选择。
利用技术创新节省成本虽然没有错,但更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如果说KTV行业的发展状况本来就不够理想,那么AI生成MV给部分消费者带来的惊吓和不适,只会造成更大程度的口碑滑坡,可谓得不偿失,甚至有可能劝退本就不多的潜在消费者。
事实上,AI技术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关键还是看经营者能不能合理、巧妙地使用。比如,KTV完全可以通过AI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用AI画质重构技术优化经典 MV,既保留情怀又提升体验,或者额外付费定制用户专属MV等。又比如,KTV可以引入AI修音、AR沉浸式包厢等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让技术服务于用户的需求。
前些年,“年轻人越来越少唱K”的话题曾经冲上热搜,评论区里不少人在怀念青春。但其实,人们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老年人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接棒”。据统计,北京等地区白天时段KTV客户中,老年人占比79%-90%;选择在KTV下午消费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数,比青年人高出近20%。
消费群体从年轻人变成老年人,也从侧面说明,KTV的服务应该及时转换思路,认识到其当下的核心价值。既然KTV仍然是城市里最有“人味”的地方之一,那么如何推出更多人性化的服务,用新的方式重新连接人和情绪,进一步激活社交属性,或许才是当下经营者最该思考的破局之道。
热点视频推荐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蒜鸟”,为何火爆全网? “农”味通知书出圈了,涉农专业何以“逆袭” 续个面,何以闹出这么大风波? “主理人”这个词怎么就翻车了? 新生带电脑需写申请?这种“为你好”为何惹争议
文字:小鱼
图片:红星新闻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朱晓帆 吴亚琦常莹